CUDA GPU编程

GPU史前文明

HPC高性能计算:是一个很早就有的领域. GPU和CPU的结合在HPC领域成为趋势。

冯诺依曼架构处理器

当代几乎所有的处理器都是冯诺依架构: 处理器持续从存储器取指令、指令译码、执行指令的指令周期。 CPU由控制器、存储器、运算器组成。

内存速度和时钟速度的比率是限制处理器吞吐量的重要因素。大多数程序都是内存受限型而不是时钟受限型,CPU引入三级缓存来加速。 缓存越多,芯片成本越高,成品难度也越大。

克雷向量处理器

70年代,克雷计算机,其设计结构对后续GPU有很深的影响

连接机并行指令集

80年代,连接机,其SIMD处理方式与后续处理器SIMD基本一致

SIMD: 一条指令处理多条数据,用于小碎数据的并行操作。比如i7是64位处理器,一次最多处理64位(8个字节)数据。早先处理这些数据只能用于他们的低8位,如果把64位寄存器拆成8个8位寄存器就能同时完成8个操作,计算效率提升了8倍.

CELL处理器:

20世纪初,IBM、索尼合作研发,它和之后Nvidia的GPU很类似。

多点计算:

Bonic、Folding@home、Bitcoin、Hadoop等点计算项目出现。

单节点算力受主频太高,电力和散热成本上升,收益递减。使用多个单核实现集群并行处理(网络互联、PCIE互联),成本更低。

GPGPU编程

GPU的应用早已不限于图像领域。 使用GPU做通用目的的并行计算(而不是仅仅用于图形渲染)。 这已经跟CUDA的设计思想一致了 http://graphics.stanford.edu/courses/cs148-10-fall/lectures/programmable.pdf

典型操作

GPU产品线

GPU 首字母 Graphics, 是为了图形处理而设计的处理器。

GPU原先作为显卡的芯片处理器,随着并行计算的发展,发展到计算卡的领域。 GPU和显卡(图形卡) -> GPU和计算卡

显卡都有DVI接口、VGA接口、HDMI接口,而计算卡/加速卡只有PCIE接口。

Nvida GPU

AMD GPU

Intel GPU

ARM GPU

Apple GPU

并行设计模式

多核并发OpenMP标准

单个节点内部实现并行处理,多核处理器共享存储并行(shared-memory parallel programming)。

拆成了几个线程,然后使用事件对象等待所有线程结束。

类似技术 GCD、TBB

多机并发MPI标准

多个节点间的并行处理,计算机集群共享通信并行。

其主要瓶颈在网络通信上(Ethernet、infiniband)。

并行问题

并发时资源共享,需要引入semaphore、mutex等机制。

易并行性

有一些问题属于 “易并行” 问题:如矩阵乘法。在这类型问题中,各个运算单元输出的结果是相互独立的,这类问题能够得到很轻松的解决 (通常甚至调用几个类库就能搞定问题)。 然而,若各个运算单元之间有依赖关系,那问题就复杂了。在 CUDA 中,块内的通信通过共享内存来实现,而块间的通信,则只能通过全局内存。

局部性

操作系统原理里讲过局部性原理,简单来说就是将之前访问过的数据 (时间局部性) 和之前访问过的数据的附近数据 (空间局部性) 保存在缓存中。 计算机局部性原理指导处理器逐渐设计出了多级缓存、超线程,提供ALU的利用率。

基于任务的并行

这种并行模式将计算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的但不同的任务,如有的运算单元负责取数,有的运算单元负责计算,有的负责…… 这样一个大的任务可以组成一道流水线。其瓶颈在于效率最低的运算单元。

基于数据的并行

这种并行模式将数据分解为多个部分,让多个运算单元分别去计算这些小块的数据,最后再将其汇总起来。

可并行化的模式

(X)PU计算单元

数据并行的简单描述:

对一个数据一个进行操作 -> 对一组数据进行一个操作。

SIMT

Nvidia GPU版的SIMD又成为SIMT,单指令多线程,其指令操作码跟CPU的不同,需要程序通过一个内核程序指定每个线程的工作内容。

SIMT 每一个core有自己的寄存器、自己的ALU、自己的data cache, 没有独立的instruction cache、没有独立的解码器、没有独立的程序计数器。

SIMD是一个单独的线程,只是这个线程能同时进行多个计算而已. 比如SIMD单元128-bit宽,包含16个128-bit的寄存器,能够被用来当做32个64-bit寄存器。这些寄存器能被当做是同等数据类型的的vector。 SIMT多个线程各有各的处理单元,和SIMD公用一个ALU不同。因而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并行计算。

面向GPU编程思想上的差异

程序中能够并行运行的代码占多大比例?

单线程CPU程序员 vs GPU上的并行程序员

CUDA

2007年,nvidia发现了一个能使得GPU进入主流的契机,那就是为GPU制定一个标准的编程接口,这就是CUDA.

CUDA编译模型使用了和java语言一样的编译原则:基于虚拟指令集的运行时编译。

它使 NVIDIA GPU 能够执行使用 C、C++、Fortran、OpenCL、DirectCompute 和其他语言编写的程序.

CUDA的替代选择(通用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)

标准

概念
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numba import cuda

# 创建GPU上下文 ,它用于管理GPU资源和执行GPU操作。
cuda_context = cuda.create_context()

# 创建GPU流 它用于将操作分配到不同的流中以实现并行执行。
stream = cuda.stream()

# 定义一个核函数,用于在GPU上执行并行计算
@cuda.jit
def vector_add(a, b, c):
    idx = cuda.threadIdx.x + cuda.blockIdx.x * cuda.blockDim.x
    if idx < len(c):
        c[idx] = a[idx] + b[idx]

# 创建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
a = np.array([1, 2, 3, 4, 5])
b = np.array([6, 7, 8, 9, 10])
c = np.zeros_like(a)

# 在GPU上分配内存
d_a = cuda.to_device(a, stream)
d_b = cuda.to_device(b, stream)
d_c = cuda.to_device(c, stream)

# 在GPU上执行核函数
threads_per_block = 32
blocks_per_grid = (len(c) + (threads_per_block - 1)) // threads_per_block
vector_add[blocks_per_grid, threads_per_block, stream](d_a, d_b, d_c)

# 将结果从GPU复制回CPU
d_c.copy_to_host(c, stream)

# 同步GPU流
stream.synchronize()

# 打印结果
print(c)

# 销毁GPU上下文
cuda_context.pop()

CUDA 线程层次

一个CUDA Kernel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层(从底层到顶层):thread < warp < block < grid PS:core和kernel两个词,core指的是硬件核心,处理器;kernel指软件核心,可重复使用的种子。

在CUDA编程模型中,一个”lane”通常指的是一个在GPU上执行的线程在其所属的warp(线程束)中的唯一索引。CUDA中的一个warp是一组同时执行的线程,NVIDIA的GPU中这个数目通常是32个线程。

shared memory

共享内存被分成了若干个等宽的存储段,这些存储段被称为“banks”,硬件上的限制是,每个bank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只能服务一个访问请求。

一个block要访问shared memory,只要能够保证以其中相邻的16个线程一组访问thread,每个线程与bank是一一对应就不会产生bank conflict。否则会产生bank conflict,访存时间成倍增加,增加的倍数由一个bank最多被多少个thread同时访问决定。有一种极端情况,就是所有的16个thread同时访问同一bank时反而只需要一个访问周期,此时产生了一次广播。

CUDA GPU 物理层次

一张GPU卡由若干个流处理簇(SM)组成,一个SM配置若干个流处理器(SP),

streaming processor(sp): 最基本的处理单元。GPU进行并行计算,也就是很多个sp同时做处理。现在SP的术语已经有点弱化了,而是直接使用thread来代替。一个SP对应一个thread.

Warp:warp是SM调度和执行的基础概念,通常一个SM中的SP(thread)会分成几个warp(也就是SP在SM中是进行分组的,物理上进行的分组),一般每一个WARP中有32个thread.这个WARP中的32个thread(sp)是一起工作的,执行相同的指令,如果没有这么多thread需要工作,那么这个WARP中的一些thread(sp)是不工作的. (每一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寄存器内存和local memory,一个warp中的线程是同时执行的,也就是当进行并行计算时,线程数尽量为32的倍数,如果线程数不上32的倍数的话;假如是1,则warp会生成一个掩码,当一个指令控制器对一个warp单位的线程发送指令时,32个线程中只有一个线程在真正执行,其他31个 进程会进入静默状态。)

CUDA编程

在CUDA编程中,有几种常见的数据类型,包括但不限于:

CUDA的核函数(也称为设备函数)中自动定义的变量:

__global__ void kernelFunction(int *data) {
    // 计算当前线程的全局索引
    int index = blockIdx.x * blockDim.x + threadIdx.x;

    // 使用全局索引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
    data[index] = ...; // 执行某些操作
}

// 根据实际问题来设置blockdim和griddim
dim3 blocksPerGrid(4, 1, 1); // 网格维度:4个线程块
dim3 threadsPerBlock(256, 1, 1); // 线程块维度:每个块256个线程

kernelFunction<<<blocksPerGrid, threadsPerBlock>>>(data); // <<<blocksPerGrid, threadsPerBlock>>>语法是用于在CUDA中启动核函数的特殊语法。这里,blocksPerGrid和threadsPerBlock分别指定了网格和线程块的大小。核函数内部,每个线程会使用它的全局索引来决定操作数组的哪个部分。这样可以确保所有的数组元素都被并行处理,而且每个元素只被处理一次。

CUDA Library

NVIDIA HPC SDK 生态

NVIDIA Nsight 产品家族

GPU 硬件架构

CPU 被设计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执行称为线程(thread)的一系列操作,并且可以并行执行几十个这样的线程; GPU 被设计为并行执行数千个线程(摊销较慢的单线程性能以实现更大的吞吐量), 将更多的晶体管用于数据处理而不是数据缓存和流量控制。

CPU 一般是基于时间片轮转调度原则,每个线程固定地执行单个时间片;而 GPU 的策略则是在线程阻塞的时候迅速换入换出.

CPU

连接总线

Intel

AMD

GPU

截止2021年,按时间线顺序的8代NVIDIA GPU微架构:

GPU 算力演进

Nvidia GPU 算力(compute-capabilities)由版本号表示,有时也称为“SM 版本”。 这个版本号被用来标识 GPU 硬件支持的功能,并在运行时由应用程序使用以确定当前 GPU 上可用的硬件功能和/或指令。 算力包括主要修订号 X 和次要修订号 Y,并用 X.Y 表示。 具有相同主要修订号的设备具有相同的核心架构:

参考

CUDA C++ Programming Guide

NVIDIA GPU架构梳理

CUDA的四种主机存储访问方式

CUDA 等级概念

GPU 技术大会

GPGPU

OpenMP最新标准

GPU 架构理解

NVIDIA GPU 架构演进

Intel 处理器架构演进

ARM NEON 指令集

ARM从v7版本开始引入高级SIMD,称之为NEON。GCC里面有个编译选项是-fpu=neon,当这个设置时,编译器就支持了ARM SIMD,也就是neon。

GPU 硬编码

GPU 硬编码 实现 AES、H264

*****
Written by Lu.dev on 06 December 2021